WFU

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一邊洗腎一邊補充營養針,有效嗎?


作者:張維文醫師




剛查完早班的病人,準備離開洗腎室時,我被一位下午班的腎友家屬叫住。

「張醫師,想請教您一下,我看媽媽這幾個月的抽血報告,發現她的白蛋白愈來愈低,怎麼辦?」女兒憂心忡忡地問我。

「白蛋白是重要的營養指標,數值一直往下掉,可不是件好事情!有鼓勵媽媽多吃一點嗎?」我詢問一下患者的進食情況。

「嗯,吃的方面我們會再努力加強。但我聽隔壁床的阿伯說,他有另外買營養針,洗腎時順便打進體內,他覺得體力改善不少!打營養針真的有幫忙嗎?」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一談就贏:過程不舒適但收穫斐然的學習體驗


作者:張維文





我有需要去上談判課嗎?


這一兩年,不時看到臉書朋友們分享去上《一談就贏》的心得,雖然大家在文末都拍胸脯掛保證說收穫滿滿,但是對於這類衝突場景超迴避的我,總覺得不需要非得和對方爭個你死我活,退一步海闊天空不也很好?

儘管每次看到課後心得文還是都會好奇地點進去看,但接下來就出門左轉,沒有然後了。

有一次,看到臉友把他在談判課上習得的技巧用於和小孩的教養相處上,大讚他真的超有創意之餘,也讓我反思:也許談判並不像我想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那麼具攻擊性?也許它會是一個「有效」解決問題的好工具?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懷孕後出現水腫是正常的嗎?


作者:張維文醫師





前幾天在書架上看到自己的兩本媽媽手冊,和大寶、小寶的寶寶手冊放在一起,這兩次懷胎九月的回憶不禁一一浮現心頭。

其中,在懷孕後期最困擾我的,莫過於下肢水腫了。

除了無法將腳塞進原本的鞋子外;歷經一整天的工作後,常常在下午近傍晚時覺得雙腳又更漲了,連抬腳走路都覺得很辛苦,真的是「舉步維艱」。相信這也是許多媽媽們的共同體驗!

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透析中進食到底好不好?適合我嗎?


作者:張維文醫師





李伯伯是我們洗腎室的腎友,他最近的時運不太好,先是在家裡跌倒,大腿骨骨折,接著又染上流感;幾番折騰下來,本來很健壯、講話聲如洪鐘的他,瘦了一大圈,人看起來很虛弱,抽血報告上的白蛋白數值也直直落,讓人很為他擔心。

「阿伯,要多吃點啊,不然營養不足,體力會不夠,對身體也不好啊!」我提醒道。

「大家都叫我多吃,我也想;但我就是沒胃口,吃不下去啊!」李伯伯氣若游絲地回答,和之前中氣十足的音量相比真的差很多。

2018年1月18日 星期四

我能等到有緣人的大愛腎,從此不用洗腎嗎?


作者:張維文醫師





在洗腎室查房時,碰到一位剛開始透析沒多久的新病患,是位三四十歲的壯年人,目前已逐步適應一週要來院三次洗腎的新生活,精神、食慾等也比洗腎前好很多。

「大哥,您還那麼年輕,有去排換腎了嗎?」我關心詢問。

「沒有耶,現在已經要每隔兩三天來醫院報到洗腎了,若還要再去大醫院登記換腎,感覺好麻煩啊!而且腎臟來源有限,我們排得到嗎?」這位病人笑著回答。雖然講得一派輕鬆,但仍可從語氣中感受到他的無奈。

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

急診基礎超音波實作課程課後心得


作者:張維文醫師(Wei-Wen Chang, MD)




緣起


一個腎臟科醫師跑去參加急診醫學會主辦的超音波工作坊,乍聽之下,感覺有點跳 tone。

起心動念是因為常有許多下肢水腫的病人來求診,而腿部深層靜脈栓塞有時是必須要排除的鑑別診斷之一;因為想要學習如何用超音波來診斷,就去報名參加醫用超音波學會開的「急重症加護超音波講習課程」。

上了那堂課後,真的是大開眼界,原來除了可以用超音波評估腹部臟器、周邊血管外,還能應用在胸腔、氣道、腹部血管等,將超音波稱為醫師的「第二聽診器」,完全不為過啊!

但是在上完那堂 lecture 的課之後,除了有一次在值加護病房班時,利用加護病房內的超音波機器幫病人檢查下肢動靜脈,之後就沒再應用過;許多當時上課聽講的記憶內容,也就封存在大腦的記憶深處,並逐漸被遺忘。

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醫生說我快要洗腎了,我該怎麼辦?


作者:張維文醫師





看診時,許多進入慢性腎臟病第五期的病人,只要一聽我提到:「可能很快就需要長期透析治療了,建議要先做好準備!」

大部分的反應是:「能不能再追蹤幾個月,看抽血報告的數值變化再決定?」

有些病人甚至會激動地說:「若真的要洗腎,我也不想活了!」

「為什麼醫生要觸我霉頭,一直說我可能要洗腎?」、「不洗會怎麼樣?」、「我現在還能做什麼?」,這些應是病人此時心中最想問醫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