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6月20日 星期四

膽固醇過高,何時該吃藥?


作者:張維文醫師





王先生和王太太今天回診來看成人健檢的抽血報告。

兩人的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與低密度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檢驗值都是標示紅字,顯示超標。

王先生的低密度膽固醇是 140 mg/dL,王太太則是 150 mg/dL。報告上面標示的正常值應低於 130 mg/dL。

還沒等我跟他們講完高膽固醇血症的相關飲食衛教,王太太就焦急地詢問:「膽固醇驗出來是紅字,我們需要吃降血脂藥嗎?」


膽固醇多高才需要吃藥?


低密度膽固醇,俗稱為「壞的膽固醇」,會造成粥狀斑塊沈積在血管壁,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動脈血管變狹窄,增加心血管疾病如腦梗塞、心肌梗塞、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等的風險。

低密度膽固醇愈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愈高!

眾多研究指出,使用 Statin 類藥物來降膽固醇,本來沈積在血管壁上的厚厚一層粥狀斑塊會逐漸溶解縮小,可改善原本動脈狹窄的情形,動脈血流會更順暢。

根據《2022 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治療指引》,建議將下列患者的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到低於 70 mg/dL,以降低再次罹病的風險(次級預防):
  • 若曾發作過冠心病、急性冠心症
  • 周邊動脈疾病
  • 缺血性腦中風、暫時性腦缺血合併腦/頸動脈粥狀硬化狹窄或已知冠心病

該指引也建議,符合下列情況的患者,甚至可考慮將低密度膽固醇的控制目標設定在低於 55 mg/dL,以避免再復發:
  • 同時罹患糖尿病與急性冠心症(即急性心肌梗塞)
  • 最近 12 個月內有發作過急性心肌梗塞
  • 曾發作過兩次以上之急性心肌梗塞
  • 多條血管狹窄之冠心病患者
  • 同時罹患冠心病與周邊動脈疾病
  • 同時罹患周邊動脈疾病與頸動脈狹窄

《2022 台灣高血脂初級預防治療指引》則是針對單純高膽固醇血症,但未曾出現過心血管疾病者,建議可將低密度膽固醇的數值再降低一些,以降低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治療決策建議如下:





給這對夫妻的個人化醫療建議


「原來低密度膽固醇的數值是要愈低愈好啊!那我們兩人的報告都破百,是不是要馬上開始吃藥?」王太太在聽我講了一大串後,覺得怎麼都還沒回答到她的問題,便又心急地問了一次。

在台灣,若要使用全民健康保險來開藥給患者,必須符合健保的藥物給付規定:





王先生的低密度膽固醇檢驗值為 140 mg/dL,雖然比王太太低,但因王先生有糖尿病,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只要低密度膽固醇的數值在 100 以上,建議即刻開始服藥治療。

而王太太的數值是 150 mg/dL,她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高密度膽固醇的數值有超過 50,家中也沒有親戚不到五六十歲就發作心臟病;僅「年齡」這項,符合心血管疾病的其中一個危險因子。

根據《2022 台灣高血脂初級預防治療指引》,若有一個危險因子,建議要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低於 130 mg/dL,檢驗值超過 130 的王太太,看來是該服藥了;然而若同時考量到全民健保的藥物給付規定,目前她還不符合健保開藥的給付標準。

建議王太太可以先控制飲食,少吃油炸類、紅肉、精緻澱粉等食物,多吃白肉與蔬食、多運動;三到六個月後再抽血追蹤血脂肪。

之後抽血若低密度膽固醇仍持續升高至 160 mg/L 以上、或總膽固醇在 240 mg/dL 以上,表示飲食控制效果不彰,且已符合健保給付用藥的條件,則建議盡早開始服用降膽固醇藥,以保心血管健康。


結語


許多醫學研究皆指出: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會造成動脈的粥狀硬化,增加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看到抽血報告上的紅字,切不可輕乎大意,要積極控制飲食,調整生活型態如多運動、戒菸等。

若飲食都已經很節制了,膽固醇還是降不下來,又有符合健保的藥物給付標準,則強烈建議用藥治療,盡早把膽固醇降下來,動脈血管壁上已經形成的粥狀硬化斑塊,會因此溶解掉,讓我們的血管更通暢、身體更健康!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2022 Taiwan lipid guidelines for primary prevention. J Formos Med Assoc. 2022 Dec;121(12):2393-2407.
  2. 2022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7 Taiwan lipid guidelines for high risk patient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and Ischemic stroke. J Formos Med Assoc. 2022 Aug;121(8):1363-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