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關於高血壓你必須知道的五件事


作者:張維文醫師





林先生與林太太,住在我們診所的附近,因年齡皆在 65 歲以上,可每年做一次免費的成人健檢,便就近來診所做抽血驗尿的檢查。

這天,他們依約回診看報告。

「報告全都正常,沒有出現紅字喔!」

兩夫妻一聽到我這樣說,本來有點緊張的神情頓時輕鬆下來。

「不過啊,林先生的血壓有稍微偏高一些,要再多注意。」

林太太一聽到,便開始碎念先生:「之前就常跟你說不要那麼重口味,每次吃東西都要沾辣椒醬、豆腐乳之類的,吃那麼鹹對身體沒好處啊!」

「不過就是配一些吃,影響有那麼大嗎?」林先生回嘴。已經養成大半輩子的口味習慣,一時半刻就要他改掉,確實也挺困難。

「但也有可能是因為來醫療院所檢查,心情較緊張,測到的血壓值自然會偏高。」為避免他們兩夫妻就在診間裡吵起來,我試圖打圓場。


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已下修


近幾年來的大型研究(收案人數超過 8500 人)如 SPRINT 與 STEP 臨床試驗發現:與傳統的血壓控制目標(收縮壓低於 140 mmHg)相比,若積極控制血壓,將收縮壓控制在小於 130 mmHg,則可再降低 25~30% 的心血管風險。

也就是說,將收縮壓控制在低於 130 mmHg,可降低近三成在未來得到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腦中風等心血管事件的機率。

因此,美國心臟學會在 2017 年便下修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台灣心臟學會與高血壓學會在 2022 年聯合發表的新版高血壓治療指引,也從善如流,當血壓 ≧ 130/80 mmHg,即可診斷為高血壓。





722 原則在家量血壓


有些人可能有「白袍高血壓症候群」,一到醫療院所就很緊張,此時測得的血壓也會比平時來得高。

為避免在緊張情況下量到的血壓影響臨床判斷,《2022 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建議:以民眾自行在家中量到的血壓值,做為診斷是否有高血壓與追蹤療效的依據。

可採「722 原則」: 
  • 7:連續七天量測;若真的沒時間量,至少也要連續量四天做紀錄。
  • 2:早晚各量一次
    • 早上:起床後一小時內,上完廁所排尿後,但需在進食服藥前測量。
    • 晚上:睡前一小時內。
  • 2:每次量兩遍(中間需間隔至少一分鐘),取平均值並記錄下來。

初次測量血壓時,左右上臂都要各測量一次,兩手測得的血壓值相差在 15 mmHg 以內是可接受的,取較高的數字做為量到的血壓值。之後量血壓就都量數值較高的那側手臂之血壓。

但若兩手血壓落差超過 15 mmHg,則需懷疑較低血壓的那側可能有鎖骨下動脈狹窄,要趕快去心臟內科就診做進一步的檢查。

關於血壓測量的更多注意事項可見下圖:





每天量血壓要持續多久?


身處忙碌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有些人可能會因工作繁忙,無法做到天天量血壓。

若在家中量到的血壓都很穩定,數字都差不多,是不是可以不用每天量?那多久量一次才適當呢?

《2022 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有提到,依照個人的血壓高低與高血壓治療情況,可採取不同的頻率來執行 722 原則(連續七天、早晚量一次、每次量兩遍):

正常血壓(< 120/80 mmHg):每年一次

血壓偏高(120-129/<80 mmHg):每半年一次

高血壓(≧ 130/80 mmHg): 
  • 尚未開始吃藥:執行一週,以確定診斷是否已罹患高血壓。
  • 剛開始服用降壓藥或有調整降壓藥劑量時:連續測量兩週之血壓,若血壓控制仍未達標,建議每個月至少要紀錄一次連續七天之血壓;若血壓控制良好,則每三個月執行一次 722 原則就好,可選在回診前一週,每天測量早晚之血壓。
  • 已有服用降壓藥但控制尚未達標:每個月一次
  • 已有服用降壓藥且控制良好:每三個月一次


需要吃降壓藥嗎?


若在家中多次量到的血壓值都大於等於 130/80 mmHg,即可確定診斷為高血壓。

建議何時該開始服用降壓藥物呢?

可先評估患者是否具有下列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 年齡 ≧ 65 歲
  • 男性
  • 高血脂症
  • 抽菸
  • 家中有親戚不到 50 歲就罹患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即具有早發性 ASCVD 之家族史。
  • 妊娠高血壓或子癲前症

若患者的危險因子不到三個,且沒有其他共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心血管疾病,沒有因血壓過高而對身體器官造成傷害(HMOD, hypertension-mediated organ damage),如左心室肥大等,則屬心血管疾病的低風險族群,可先調整生活型態來控制血壓,當血壓大於等於 140/90 mmHg 時,才需開始服用降血壓藥。

但若患者符合三個以上之危險因子、具其他共病如糖尿病、第三期以上之慢性腎臟病,甚至已有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如腦出血、腦梗塞、急性心肌梗塞、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心臟衰竭或主動脈剝離等,是未來易發作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群,建議要嚴格控制血壓,當血壓大於等於 130/80 mmHg 時,就需降壓藥介入治療。

且針對糖尿病合併其他器官之損傷、第四期以上慢性腎臟病、或已罹患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者,則要盡可能將血壓控制在低於 120/80 mmHg 之目標。


調整生活型態有助降血壓


不管是否有服用降壓藥物,只要是血壓偏高(≧ 120/80 mmHg)者,都建議調整生活型態,有助改善高血壓,讓血壓值低於 120/80 mmHg。


如何調整?可參考這個記憶口訣:「S-ABCDE」: 
  • Salt:減鹽
  • Alcohol:少喝酒
  • Body weight reduction:減重
  • Cigarette:戒菸
  • Diet:健康飲食,如多吃白肉與蔬菜水果,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盡量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
  • Exercise:多運動





若能落實上述六點,從生活各方面去調整,針對高血壓前期或第一期高血壓之患者,可延遲需開始規則服用降血壓藥物的時機;對於已有在服藥的患者,也有助血壓的控制。

但若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或已經因為血壓過高而對身體器官造成傷害者,在調整生活型態的同時,也建議要趁早開始服用降血壓藥,趕快讓血壓降下來,以免讓身體各器官繼續蒙受血壓高帶來的諸多危害。


結語


因現代人的工作壓力大、飲食習慣多為高鹽、高油、高糖,高血壓是相當常見的文明病,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在門診,不時可看見三四十歲人的血壓值有偏高、甚至已診斷罹患高血壓!

若在體檢或去醫療院所就醫時,意外發現自己的血壓偏高,先別過度焦慮擔心,建議可採「722 原則」在家量血壓,來做進一步確認。

不管是否有高血壓,都建議調整生活型態,讓自己過得更健康。

而針對已需降壓藥介入的高血壓患者,則是要及早開始服藥治療,千萬不要只想靠飲食與運動來改善高血壓,而錯失藥物治療的黃金時機,讓高血壓對身體產生更多更大的傷害喔!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2022 Guidelines of the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Taiwan Hypertension Society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Acta Cardiol Sin. 2022 May;38(3):225-325.


預約看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