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你不可不知的五種傷腎壞習慣


作者:張維文醫師(Wei-Wen Chang, MD)





一位初診病人走進診間,手裡拿著在衛生所抽血的體檢報告,上面的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和肌酸酐(Creatinine; Cre)的檢驗值都顯示紅字,衛生所的醫生建議他到醫院的腎臟科門診做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因為是初診病人,所以照慣例要詢問一些基本生活習慣,如是否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等。

「嗚啦,抽煙和吃檳榔我都有!不過醫生啊,我今天是來看腰子的,你問我那麼多幹嘛?」病人有點不耐煩,很想要趕快切入正題。


你知道抽菸會傷腎嗎?


抽菸除了對肺部不好,會增加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癌等的機率外,也是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會增加冠狀動脈疾病(俗稱心臟病)、腦中風、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許多實驗也指出,吸菸會造成細胞缺氧、血壓上升、體內氧化壓力增高、促進發炎相關的細胞介質釋放;而香菸的成分內含重金屬包括鉛(lead; Pb)與鎘(Cadmium; Cd),經由吸菸進入體內後主要沈積在腎臟,長年累積下來就會對腎小管與腎絲球造成傷害。

上述諸多香菸可能造成的致病機轉加總在一起,最後導致腎絲球硬化、腎間質纖維化、腎小管萎縮,臨床上就會發現病人的蛋白尿變嚴重、腎絲球過濾率持續下降等情形,暗示慢性腎臟病正在惡化進展中。

相關的臨床研究也發現,不管是一般大眾、糖尿病患者、或具高血壓的病人,有抽菸者的腎功能退化速度較快,從慢性腎臟病進展到末期腎病需長期洗腎所花費的時間更短;甚至在接受腎臟移植術後的病患,若持續有抽菸的習慣,則腎功能也會退化得較快,移植腎的可用年限也會比無抽菸者來得短。

所幸,研究顯示,只要病患有成功戒除菸癮,就可改善蛋白尿,腎功能退化的速度也會減緩。

是不是很振奮人心呢?證明只要願意下定決心,戒菸永遠不嫌晚!


飲酒過多,傷肝也傷腎!


過度飲酒,會使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與腎臟病的風險;但相關研究也指出,適度的酒精對於心血管系統反而有保護作用。因此,酒精本身對心血管與腎功能造成的傷害,各方意見都有,未有定論。但是飲酒「過量」對身體健康帶來的危害,是可以確定的。

加拿大在 2008 年提出的慢性腎臟病治療指引中提到,為了讓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高血壓得到良好控制,建議每日的飲酒量不超過 2 杯,且男性每星期不超過 14 杯,女性則不要超過 9 杯。

根據台灣本土的大型健檢資料庫分析,每次飲酒量超過 2 杯,每星期喝酒超過 3 次者,不管是在整體死亡率、或是因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疾病而導致死亡的風險,都比沒有飲酒過量者來得高;而且慢性腎臟病病人若有飲酒過量的習慣,平均餘命會較一般大眾減少 8~10 歲。

在 2015 年推出的台灣慢性腎臟病治療指引中建議,慢性腎臟病病人,每日飲酒量不宜超過 2 杯(每杯的標準量為 17.2 mL 酒精,相當於 13.6 克酒精)。 

在此,將常見酒品的每日可飲用量換算如下表,供大家參考。





檳榔對腎功能的影響


由於檳榔配料中的石灰成分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加快腎臟的過濾能力,長久下來會對腎功能造成傷害;石灰中的乳鹼(milk alkali)也會造成高血鈣,引發腎臟鈣化等相關疾病。

另外,檳榔中的檳榔子含糖份與脂肪,若攝取過多,會造成糖尿病、高血脂、肥胖、高血壓等相關代謝性疾病,這些疾病也都會進一步惡化腎功能。

探討嚼檳榔與慢性腎臟病之間關係的論文,多來自於台灣本土的研究。不管是中國醫藥大學雲林北港分院、或嘉義基督教醫院所發表的論文都發現,有嚼檳榔的男性得到慢性腎臟病或出現蛋白尿的機率,都比沒有嚼檳榔者來得高。基隆社區在 2001 年至 2003 年針對近兩萬名成年男性的篩檢也發現,嚼檳榔與代謝症候群有顯著相關。


肥胖不再是形容詞,而是疾病!


身處營養過剩的現代文明社會,各種高熱量的「美食」非常容易取得,加上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運動,有肥胖困擾的民眾愈來愈多。

醫學界已發現,肥胖會引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等代謝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因此將之定義為一種疾病(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 ICD-10 中,肥胖的代碼為 E66)。

瘦身,不再是為求美觀,更能預防或改善新陳代謝症候群,是值得全民重視的健康促進議題。

此外,肥胖會使體內的脂肪組織增加,進而促進腎臟基質膨脹(mesangial expansion)、腎絲球肥大(glomerular hypertrophy)、腎絲球高過濾率(glomerular hyperfiltration),最後導致蛋白尿與腎絲球硬化,造成慢性腎臟病。更不用說與肥胖相關的許多共病症,如動脈粥狀硬化、慢性發炎狀態、「三高」等代謝疾病,也都會間接促成慢性腎臟病的持續惡化。

根據一份發表在 2008 年 KI 期刊的統合分析論文指出,與 BMI 正常者(20~25)相比,體重過重(BMI:25~30)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為體位正常者的 1.4 倍,肥胖(BMI 超過 30)者得到腎臟病的風險則是 1.83 倍。美國和日本也都有相關研究結果指出,隨著 BMI 值愈高(BMI > 25),患者得到末期腎病需長期透析治療的風險也愈高。

來自南韓的研究報告甚至發現,即使 BMI 值都在正常範圍內(20-25),單純體重數字的增加,也是慢性腎臟病的獨立預測因子。 這個結論是要逼死人嗎?

看來,持續健身以維持窈窕體態與健康的身體,真的是現代人終生都要面對的一大挑戰,絲毫不得懈怠啊!(泣~)


別再當沙發馬鈴薯,起身運動吧


看診時,當病人知道自己腎功能不好後,常會詢問有什麼藥可以吃?飲食要注意什麼?其實,除了食補以外,適度的運動健身也是一帖護腎良方。

已有多項研究證實,運動可減少許多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新陳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症、甚至大腸癌的發生。

也有論文指出,運動可以降低得到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來自挪威針對六萬多名成年人的研究發現,相較於每週運動時間在 3 小時以上者,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為 2.14 倍。

即便是在已確診為慢性腎臟病的族群,運動也能帶來助益。

知名期刊 JAMA 在 2005 年刊出的一篇論文,追蹤了一千多位慢性腎臟病患者長達八、九年,研究發現,不運動的慢性腎臟病病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有運動者的 1.57 倍。

2013 年來自中國醫藥大學的研究也指出,同時具有慢性腎臟病的糖尿病患者,若每天能運動 30 分鐘以上,總死亡率可顯著降低、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機率也會大為減少。

患者與家屬常會認為:既然已經生病了,更要多休息,好好調養體力,不適合再多做運動。上述許多資料則已明顯指出,適度運動對慢性腎臟病病人是安全的,除可增強心肺功能、強化肌耐力、減少骨質疏鬆、改善血壓、血糖外,運動也能提供保護效果,降低相關的死亡風險。

那怎樣的運動才叫做適度呢?建議慢性腎臟病病人每週至少運動 5 次、每次 30 分鐘以上,並從中等強度開始,逐步增加。這樣的運動量就可顯著減少病人的死亡率,對蛋白尿與腎絲球過濾率也都有顯著改善的助益。

上述對慢性腎病患者的運動處方,也符合美國運動醫學會對一般成年人、包括 65 歲以上老年人的建議:要達到每週 150 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其中,「快走」便是一個很容易執行的運動,但要記得讓心搏數上升為每分鐘至少 130 下、有點喘但還可說話的程度,才算是有達到足夠的運動強度喔!


台灣本土的流病資料


根據國內大型健檢診所的資料庫分析,慢性腎臟病患者約佔全體男性 12.6%、全體女性 10.6%。

在男性腎臟病病人中,擁有的不良生活習慣以抽菸最常見(46.2%),其次為不運動(40.1%)和喝酒(33.4%);在女性腎臟病患,則是不運動這個不良生活習慣所佔的比例最高(46.1%),其餘的危險因子皆低於 8%。

這些數據分析還發現,罹有慢性腎臟病會縮短平均壽命約 7 歲(會縮短男性的平均壽命 6.8 歲、女性 8.3 歲)。

約近八成的慢性腎臟病病人擁有一個不良生活習慣,這群人的平均壽命則是減少 10.3 歲(各種不良生活習慣對平均餘命的影響,整理如下圖);有三成五的慢性腎臟病病人同時有至少兩個不良生活習慣,他們的平均餘命甚至短少了 17.6 歲。





展現愛腎行動力





努力戒除抽菸、喝酒、嚼檳榔、少動、肥胖等不良生活習慣,除了可保養腎功能、改善蛋白尿、延緩慢性腎臟病惡化外,也可避免新陳代謝症候群、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可謂好處多多。

從現在就開始用行動來表示您愛護腎臟的一片心意吧!




參考資料


  1. 2015 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
  2. Smoking: A Risk Factor for Progress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for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Renal Patients - Absence of Evidence or Evidence of Absence?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08;3:226-236.
  3. Obesity in CKD - What Should Nephrologists Know? J Am Soc Nephrol. 2013;24:1727-1736.